配资网站炒股
氢能源时代
在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的指引下,氢能与储能技术被列为六大前瞻性未来配资网站炒股产业之一,彰显了国家对其未来发展的高度重视。近年来,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,“氢能”这一高效且无污染的能源形式,正逐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。能源央企积极投身于这一十万亿级的产业浪潮中,究竟是何原因让氢能源备受推崇?央企在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?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探索氢能源的奥秘。
► 氢能源的优势
► 燃烧与污染
氢,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,其燃烧产物仅为水,真正实现了高效且无污染。在众多能源中,氢的发热值独占鳌头,高达142,351kJ/kg,是汽油、酒精和焦炭的数倍。其燃烧性能亦十分优异,点燃迅速,与空气混合后具有广泛的可燃范围,且燃点高、燃烧速度快。更为重要的是,氢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极少,主要成分仅为水和少量氮化氢,经过适当处理后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。此外,氢还能以气态、液态或固态金属氢化物的多种形态存在,适应不同的贮运及应用环境。
► 产业链完善
在能源利用方面,氢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。它无需远距离高压输电,只需通过管道输氢即可满足需求,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并减少了能源无效损耗。同时,氢还能减轻燃料自重,增加运载工具的有效载荷,从而降低运输成本,提高整体社会效益。更为值得一提的是,氢能源的产业链已日益完善,从上游的氢气制取、储存、运输到加氢站对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加注,再到中游的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生产制造,以及下游的氢燃料电池应用等众多环节,都已为氢能源的广泛应用做好了充分准备。
02储存和运输
► 多样化储氢方式
由于氢气的量和状态不同,其储存和运输方式也会有所差异。目前,主要的储氢方法包括高压气态储氢(如35MPa和70MPa压力等级)、低温液态储氢、金属储氢以及有机液储氢等。在实际应用中,国内外主要采用高压气态储氢和低温液态储氢这两种方法。
► 运输手段
同样,氢气的运输方式也会根据其储存状态和运输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。常见的运输途径包括罐车运输和管道运输等,以确保氢气能够安全、高效地送达目的地。
03加氢站发展
► 全球与中国的进展
截至2020年11月21日,全球范围内主要氢能国家和地区已建成458座加氢站,同时还有255座加氢站正在建设或规划中。在中国,加氢站的建设也呈现出蓬勃态势,共建成88座加氢站,位居世界第二,且另有149座加氢站在建或已纳入规划。
► 未来预测
据《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》预测,到2025年和2030年,中国加氢站的数量将分别达到300座和1500座,年复合增速高达31.1%。展望2050年,加氢站数量有望突破10000座,行业产值更是预计将达到12万亿元。
04氢燃料电池
► 系统解析
氢燃料电池系统是氢能应用的核心,它集成了质子交换膜、扩散材料、催化剂等多种关键零部件和材料。通过将这些部件进行高效集成,氢燃料电池系统能够高效地将氢气转化为电能,为各种应用提供清洁、高效的能源。
► 应用广泛
氢能源的应用场景广泛,既可以通过传统的热机方式利用,也可以采用燃料电池技术。燃料电池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高效的能量转换效率和低噪音特性,使得它成为氢能源利用的理想选择。在下游应用方面,氢能源燃料电池涵盖了便携设备、固定式发电以及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。
05中国氢产业发展
► 背景与趋势
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压力的增大,氢能产业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,也在积极布局氢能产业。国家能源集团牵头成立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,更是为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► 企业举措
2018年2月,中国氢能战略联盟于北京应运而生。该联盟旨在推动氢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,涵盖从制氢、储氢、运氢到加氢,再到燃料电池及电池动力转换系统,直至车辆使用的全链条。由于这一系统工程涉及面广、投资巨大,单凭单个企业难以支撑。因此,该联盟汇聚了包括东方电气、三峡集团、中国中车、中国船舶、中国一汽等央企在内的50多家企业、高校及科研机构,共同致力于氢能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发展。
中国石化,作为国内领先的氢气生产企业,年产能力高达350万吨以上,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%。其在广东、浙江、上海、广西、贵州等多地已建立起油氢合建示范站,展现了其在氢能领域的广泛布局。展望“十四五”规划,中国石化更是立志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,致力于成为“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”。
06挑战与未来
► 产业挑战
氢能在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与成本上面临着主要挑战。尽管如此,国家电投集团氢能首席专家柴茂荣指出,从国家层面和能源角度出发,打通燃料电池产业链是至关重要的。他强调,央企的参与和投入是推动国家能源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。
► 未来展望
在氢能源的生产与应用领域,能源央企具备深厚的底蕴与丰富的经验。央企在氢能产业的发展道路上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。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,国家电投与中国中车共同研发出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,彰显了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大实力与深厚技术积累。
未来,氢能源无疑将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。随着国家对前瞻性未来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,我们有理由相信,氢能源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